青島與基隆
我這一生最喜歡兩個城市:大陸的青島市,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我也與這個城市瓜蔓相連;而台灣的基隆,則是我後半生的終老之地,這裡留下了我刻骨銘心的情感,讓我享用今世今生。
我相信,這兩個城市是中國最漂亮的海濱城市,於我,於世界。
小時候,我玩耍在青島的聊城路上,這個窄窄的街道是當年日本人在青島的商業街,名叫“中野町”,兩側的房子都是兩至三層的日式建築,顯著的特點是窗子豎長窄小,房間分割窄小而陰暗。我們就在門前的街道上玩一種叫“跳房”的遊戲,把裝滿沙子的小布袋,單腳跳著從這個方格踢到另一個方格里。
往前走一點就是青島的“中山路”,是德國人“馬關條約”的產物,原名叫“斐迭里街”。德國100多年前的建築高大氣派而又具有歐洲特色,沿著這條馬路就是著名的青島標誌“棧橋”了。
這個殖民城市裝滿了我前半生的貧窮、拼搏、出人頭地的各種各樣辛酸的故事,如同它三面環繞的大海,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海水顏色。
站在北台灣一灣柔藍的海水前,眺望日夜對望的故鄉青島。青島與基隆,就像是遠隔千山的兩兄弟,又像是兩個面海的混血城市。今天的青島與基隆,有山有海有園林,有世界性貿易中心,有現代化摩天大廈,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山海兼具,中西融合的國際港口城市和旅遊勝地。
17年前,我跟隨自己的命運來到台灣,一下子就紮根在了基隆這個清秀、古樸的港口城市,尤其它那獨具特設的閩南騎樓,一下子就把我背井離鄉漂浮的心收攏在了素淨的小街板上。那些日子正是台灣的雨季,每天黃昏,我的先生拉著我的手臂漫步在燈火恍惚的街面上,那擋風擋雨的騎樓,宛如我先生的偌大的胸懷,擋住了我半生千山獨行的塵世艱辛。從基隆窗口傳出柔淨的阿彌陀佛音律,一下子把我從行人、汽車、霓虹燈影下拍醒。這個心誠面善的城市似乎是我多年尋找的心靈知音,在每一個虔敬的廟宇裡感覺一種回歸。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南方,是大陸第四大港口,也是輕工電子工業的基地,至今已有2000多家台資企業在青島落地,在青島生活的也有約70多萬商務人員和台屬。當然隔海相望的韓國和日本,在青島的企業比比皆是,青島已經成為大陸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旅遊城市和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經過30年的開發建設,青島已是個國際化的現代都市,上百米的摩天大樓佔據了半個青島, 2011年青島又開通了7.8公里世界第三長度的膠州灣海底隧道,緊接著膠州灣海面上,又騰空架起全長40多公里的跨海巨龍,為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將波光蕩漾的青島——紅島——黃島,有情地連接在一起。特別是2008年,在地球人眼裡的世界奧運會的帆船比賽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舉辦,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有11塊奧運海上項目的金牌在青島產生之後,青島便一步躍上了國際舞台。
我愛我的家鄉青島,這個“東方瑞士”,整合了最優美的太平洋西海岸,遠遠望去“紅瓦、綠樹、黃牆、碧海”猶如刻滿城市記憶的歐式風格,流淌出在地人舒適瀟灑的浪漫情調。花石樓、總督府、迎賓館、天主教堂、紅房子餐廳,還有八大關一帶西方人所建的海濱別墅區,有法國、俄羅斯、美國、日本、丹麥等五十幾個國家建築群聚, “萬國建築博覽會”名不虛傳。加上老城區的石頭馬路,條條青石板就像條條城市血脈,靜靜蜿蜒城市小巷裡,使人彷彿身處某個歐洲小鎮。
素有“台灣頭”之稱的基隆,位於台灣最北端。基隆舊名“雞籠”,是以山形酷似雞籠而得名。它三面環山,一面環海。境內的島嶼、港灣、山嶺、椰林,交織於濃墨一般的山海之間。基隆自清代中葉起即是北台灣軍事防禦戰略要地,因而基隆港兼具商港、軍港,及漁港的多項功能。
初到基隆的人,第一印像或許有些失望,除了騎樓、大廈、書店、夜市和知名景點外,好像沒有讓人感到特別驚豔的地方。但當你定居下來,深入靜觀這個城市的靈魂,你才會發現基隆人的內涵。如國際多元交流、愛心倡導,市民積極參與公益之共同體意識,和網路上多如牛毛的勵志、勸善文章和文明洗禮。再如街頭、醫院、養老院等地,到處都有愛心志工服務他人。馬路上聽不到汽車喇叭,公共場所看不到紙屑,與青島相比,青島就稍顯清淡。尤其是基隆人,在歷經幾百年殖民,幾百年移民和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璀璨,把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一切歷史韻味風土人情,都雜揉在同一個時空裡,少了一些物質和繽紛,多了一些矜持的從容,凝成了這個都市傳統而素雅的氣味和表情。
青島與基隆,在都市硬體建築風貌上,青島的歐式建築和現代化與基隆相比,青島外觀很是典雅大氣,好像與世界的繁榮非常接近。而基隆更顯殷實傳統,基隆的城市格局,大多為生活便利和商業發展而形成騎樓和聚落,因此外表與青島相比,有點擁擠和凌亂。但基隆人在人文素質軟實力方面,卻與世界文明城市一同呼吸著。
在人文風情方面,青島的馬路大多用各地地名命名。如北京路、上海路、香港路、台灣路、山東路等等。而基隆的馬路卻是以傳統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字命名。如愛一路、愛二路、信一路、信二路等等。在穿著方面,青島人比較華麗,大都講究時尚優雅。而基隆人早已從90年代鍍銀價值觀及染紅手腳指甲的濃艷年代,回歸到舒適質樸的休閒服飾。在個性內涵上,青島人秉承了北方人粗獷的傳統,耿直、大方、熱情、豪爽,不管是下海救人,還是為朋友兩肋插刀,都很熱血。而基隆人比較細密、友善、矜持。基隆社區都會有一幫幫默默行善的志工為孤獨老人送關懷,基隆人上街買東西,大多會用“請”字。比如“請給我一碗牛肉麵”,“請拿那件衣服我看看”等等,而坐公交車時,有人會向司機先生說聲謝謝才下車。
在消費方面,全台著名夜市小吃“基隆廟口”,是基隆特有的都市文化風貌之一,也是匯聚世界小吃的美食街。夜市有當地人的古早味傳統食品,有海外僑胞開設的異國風味小吃。基隆一碗普通牛肉麵大約80元台幣,而青島的小吃街在一個叫“劈柴院”的地方,清朝晚期的建築清一色灰磚灰瓦,匯集了山東幾乎所有的當地味道,一碗牛肉麵也要20元人民幣,某些消費和基隆相差無幾。
在民間禮尚往來方面,每逢過年過節,熱情好客的青島人,大多北方個性講究實在大碗,大包小包送不停。而基隆人送禮,除了民間原始禮俗的敬天祭祖,全雞全鴨隆重敬祭外,大多以實用為主,講究隨意自然,尤其是很熟的好友。比如前一陣子,我從青島探親剛回基隆的第二天,基隆好友李美雲就送我一隻台灣土雞。而特別感人的不是這隻雞,而是雞肚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素亦:這隻雞是屏東鄉下養的土雞,經朋友介紹說這隻雞販的雞隻不錯。是日早5:30到街上這家雞販採購,去晚買不到,所以這次膽敢拿一隻送你。你昨晚才回家,家裡的冰箱應鬧空城,這隻雞正好派上用場……”這種禮節,就像台灣話中的“心肝恰一下”(形容會心一笑),而這種“會心”之禮,就是相互知心,不需任何有聲言語,就能一下暖到骨頭……
17年來,雙腳一步步走來,很多盤旋而上的事物與認知,我還處在嘗試與生嫩之中,但當它成為一種記憶時,很多事物就會滲入我的夢裡,感覺基隆在我的心裡最美的,其實不是風景,而是基隆人。這些情感的滲透和不可分割的血脈情緣,就像山與水在我心裡無法分開地淌漾著。青島、基隆、故鄉、他鄉,雖然他們的身高、體重、音色、地域稍有不同,但在我的魂裡,如此深愛的兩岸,就像兩個混血兄弟,在綠波蕩漾的海峽兩岸日夜對望。因而,我也心安自在地把生命的一半留在那邊(青島是娘家),生命的另一半留在這邊(基隆是婆家)
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suyi 阿團 Go
https://www.facebook.com/suyiart
連絡方式:0937-054080 +886-2-2457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