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賈伯斯 – 第六輯 山高人為峰

永遠的賈伯斯 – 第六輯 山高人為峰

Steve Jobs 台灣翻譯為:賈伯斯  大陸翻譯為:史蒂夫•喬布斯

地球板塊上,一代創意之神與死亡賽跑了8年,如今這盞燈熄滅了,世界一片嘩然,一片悲痛。雖然我不是蘋果迷,也不認識他,但是總扼制不住的想痛享這位能把全球人口連接起來的天才,以期強化自己生命的質量。正是這種賈伯斯精神,讓我冒著雨,從基隆趕向台北“誠品”書局,排隊用599元買回了一本厚厚的《賈伯斯傳》,買回這位創意巨星短暫而精進的一生,買回他最偉大的企業創意文化,並藉由此書進入賈伯斯的世界,。
“今晚,美國失去了一個天才,賈伯斯的名字將與愛迪生和愛因斯坦一同被銘記。他們的理念將繼續改變世界,影響數代人。在過去的四十年中,賈伯斯一次又一次預見了未來,並把它付諸實踐。賈伯斯熱情、信念和才識重新塑造了文明的形態。”紐約市市長佈隆伯格如是說。
賈伯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他人生經歷大起大落,從棄嬰、貧窮、叛逆、創業、絕症,天才一連串的悲劇中,卻始終不棄不離地奔跑著。他個人生活簡單。從三十年前,沃克為他拍下的第一張照片中,可以看出賈伯斯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沒幾樣家具他看得上眼,寧願家里屋中空空如也,也不願意尋常家具代替。一向偏愛簡約的他,生活大部分時間吃素,不講究穿著,常常赤腳。卻因吃素身體乾瘦,性格挑剔,臉上帶著鬍渣,在同事的眼裡是個“怪的可愛”的怪人。
賈伯斯雖然是個完美主義者,但他滿臉鬍渣和火爆的個性,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讓大家感到“怪的可愛”的是,像他這樣一個行事急如風和邋遢異常的怪人,另一面卻有一個極靜定的愛好,就是他曾經花了很多年時間去印度禪修。尤其看到京都的枯山,那輕盈出塵,空靈超然的禪境,正是他深深感動的禪文化。在如此默默中,他常把這種意境,用於創造蘋果的簡約與韻味,與他的反骨個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生反骨的賈伯斯,小時候曾和同學組成二人搗蛋組,他們竟敢在老師椅子下放炮竹,把學校炸的雞飛狗跳。這些個性上的叛逆、爆粗和異想天開,或許可追溯到他出生就被拋棄的壓抑,他曾向好友吐露,他出生後七天就被領養的身份。因而他最喜歡70年代一首“母親”原始吶喊歌,歌中連續九次的“媽媽別走,爹地回來……”總在柔軟的心底迴旋不去。
他這樣形容他的過去:“我的親生母親是一個年輕的,沒有結婚的大學畢業生。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十分想讓我被大學畢業生收養。所以我的養父母突然在半夜接到了一個電話:我們這兒有一個不小心生出來的男嬰,你們想要他嗎?”
“在十七歲那年,我真的上了大學。但是我很愚蠢的選擇了一個學費很貴的學校,我養父母都處於藍領階層,他們幾乎把所有積蓄都花在了我的學費上面。後來我決定退學,我覺得這是個正確的決定。不能否認,我當時確實非常的害怕,但是回頭看看,那的確是我這一生中最棒的一個決定。我終於可以不必去讀那些令我提不起絲毫興趣的課程了,然後我可以開始去修那些看起來有點意思的課程。”
後來,賈伯斯就在養父母的車庫裡開始了他的蘋果事業。
他旺盛的企圖心和滿腦子堆疊不盡的點子,像是一把火,不但燃燒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在企業創意上,他一貫堅信“意志的力量,可以扭曲現實”。常常成功地完成別人辦不到的事情,正如他“瘋狂般的偉大”的口頭禪。
當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成立後,賈伯斯更是一頭鑽進去就不出來了,像他的禪定一樣定在裡面。他以瘋狂的專注和極簡的理念,跳脫了傳統和走爛的主流思想,以雲端的想像把數位科技整合,顛覆人們原先的使用方式,使人們可以在虛擬而多元的空間中移形切換,形成一種新的習慣模式。他就像蒸汽機時代的愛迪生,不但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創業不到幾年,一無所有的賈伯斯,身價已達2.56億美元。那年他才25歲。但生活一向簡約的他,對豪宅名車不感興趣,並對自己承諾:“絕對不會讓金錢破壞他的人生”。
1991年,36歲的賈伯斯​​和27歲的勞倫舉行了婚禮。朋友這樣評價他們的結合:“他能跟勞倫安頓下來,真是太幸運了。她聰明,可以用智慧吸引他,可以包容他起伏多變的性格。”賈伯斯逝世時蘋果公司的聲明中說:“他對妻子勞倫和家庭付出了極大的愛。”說明喬布斯的情感雖然容易波動,但他們的婚姻長久而忠誠、彼此信任,克服了婚姻中必須經受的所有起起伏伏和情感糾葛。
賈伯斯有著“瘋狂般”的精神,在工作夥伴的眼裡,他的眼神就像鐳射一樣盯著你,並多次忠告年輕人,要離開一般人已經走爛的陳腐方式創出新路。工作中她常常以高壓電流般的魔力,把大家捲入他的“現實扭曲力場”,似一種不凡的磁力感染著團隊的熱情。長期以來,在賈伯斯的職場生涯裡​​,他身邊的人都是A咖高手(頂級高手的意思),而非馬屁精。為了研究出一款新的手機設計,他和團隊一起經歷過9個月的非人生活,大家日夜加班,犧牲體力犧牲假日,在成功的背後,賈伯斯以他慣常的“意志力量可以扭曲現實”的堅信,經過不斷地創新、修改,硬是把原本很難實現的理想烏托邦,變成完美的現實。
三十年後,當賈伯斯回想起當年的競爭,還是視為一場聖戰。正是他的天才和創意,讓他一腳踹開世外桃園的大門,個人電腦登堂入室,世界由此成了地球村。有人把賈伯斯的發跡過程,總結成一則傳奇故事:“有個年輕人很窮,窮到沒錢上學。他的興趣是晚上在車庫玩電腦晶片。六十天后,年輕人做出第一部蘋果電腦。這個只有高中學歷的年輕人,就是改變世界的賈伯斯。”
正如印度奧脩大師所說:“生命本身沒有意義,它需要被創造出來。意義是一直被等待吟誦出來的詩,一首被等待唱出來的歌,一支被等待跳出來的舞蹈。因此說,創造是一種喜悅,是一種冒險的狂喜。”而賈伯斯這位重量級創意巨人,正因為他的血液裡流淌著那個時代的熱血與瘋狂,創造出來的東西總比某個時代快了一大步。他的想法就像梵高的畫,在那個年代很難被大家欣賞,臨死前都沒有賣出一幅。人們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才從她的畫裡看出某些東西。而到了今天,他的畫每副價值都上百萬。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個故事:2011年初,當醫生在賈伯斯身上發現新長出來的腫瘤時,賈伯斯才發現,他之所以罹癌,是因為1997年以來,他長年奔波於蘋果和皮克斯之間,過度勞累所造成的。回到家時,他常常累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說時,已瘦成紙片人的賈伯斯,以最冷靜的極簡風格告訴台下的學生:“知道自己即將死亡,所有的期待,所有的驕傲,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全都消失了……即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不順心而為。”
買回這本賈伯斯的自傳,全書798頁的大磚塊,我
用平均每天200頁的速度,一秒鐘也不肯放過的盯著這本書,用了整整4天時間讀完了這部厚厚的傳記。在深沉的閱讀中,我流著淚熱血沸騰地咀嚼他的一生,我從瘋狂中看到天才。天才鍥而不捨的精神,熱浪般湧進我的記憶裡,在記憶的長河裡,熱熱地流過去又淌回來,時時刻刻激發著我體內沉積的活力,並告訴我人生不能空過,有夢就有舞台的實證。
莎士比亞曾經把死,形容成“突然熄滅的火把,竟日奔忙後的睡眠”。而賈伯斯卻把人生之死說成是“關燈”。在關燈之前,這位可敬的創意之神,即使飽受癌症之苦長達八年,卻依然像衛星一樣向上旋轉,依然花很多時間思考新的開店計劃,至2011年蘋果專賣店在全球已擁有317家。除了營收外更創造出蘋果熱潮和品牌效應。在賈伯斯精神的感動下,有人在自家書房掛起一張條幅,上面寫著:”在飛逝的今天,你為生活留下了什麼“?以赫然醒目的大字勉勵自己,跟隨賈伯斯的影子,創新創新再創新。
近日來,我仰望寧靜的星辰,莫名之痛就像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放在心裡很長時間才把他寫出來。這位孤傲的蘋果創始人,終於抵擋不住了胰腺癌病魔的侵蝕,於2011年10 月5日辭世,享年只有56 歲。身後留下83億美元和5個孩子。帶著他的深深地遺憾離開了世界,離開了蘋果和忠誠的蘋果粉絲。
賈伯斯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美國人的口號:“請拿你的創意換金錢”。
賈伯斯只是破繭而出,他的精神永遠不會死去。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suyi 阿團 Go
https://www.facebook.com/suyiart
連絡方式:0937-054080 ( +886-2-24574310 )

一生必訪的人 — 記台灣傳奇人物廖天照 – 第六輯 山高人為峰

一生必訪的人

——記台灣傳奇人物廖天照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post/318682561

 

一年360天,每個人享有的長度都一樣,但創造自我的潛能卻不同。

自從在報紙和媒體上看到台灣著名石雕藝術家廖天照的事蹟之後,就被他感動著,他是那種敢闖敢做有意義冒險的人,也是無師自通從零開始,能用一念之間跳出井底的人。雖然我自覺個性裡崇拜的偶像不多,也不期待與名人交往博取功名,卻動心起念想去拜訪他。因為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精深的書,借鏡大師的寶貴經驗和價值連城的生命歷練,期待能在我的身上植下努力的根苗。

在一個不是假日的上午,我驅車穿過台北盆地駛向山坡,來到位於土城市廖大師的家。迎著滿院的翠綠,第一眼就看到廖大師急匆匆迎上來,握住我的手:“郭小姐好,不遠萬里光臨寒舍,您辛苦了。”

我不知說什麼好,只能微笑著點著頭,順便問候:“您好!”
“請進,我最近得了一罐好茶,請郭小姐品嚐品嚐!”

“請您不要客氣。”我這才有功夫好好打量一下這個偌大的庭院和庭院的主人。廖大師今天著一身休閒裝,一張曲線很好的素顏臉上,隱含著一種深邃,透過平凡的外表而變得醒目起來。庭院里處處都是拙樸的石雕作品,個個慈眉善目,或大或小,或牆上或樹上,禪味十足地凝聚著空間,恍如進入一個遠塵的詩意道場。

這些來自台灣各地的原胚石頭,多半是台灣西部的黑石、梨皮石、黃蠟石等天然石材,經過廖大師“因勢造形”的創意,在抽象與具象之間,以簡約的線條,給粗糙的原石注入了精魂,彷彿都有了絲絲的生命呼吸。

與大師近距離的對話才得知,廖大師是台中鄉下出生,小時候因環境不好,只有國中學歷的他,為了生活所迫學過理髮,當兵之後來到了台北。初到台北的他囊中羞澀,時常一天只吃一頓飯。他深覺自己要在這塊寶地打拼,沒有個三拳兩腳是不行的,個性好強的他從此發奮學習,要向命運挑戰。為考書記官,他曾死背六法全書,硬是把台灣所有法律全集175條憲法倒背如流。當司法特考即將結束,即將拿到書記官資格證書之際,他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興趣。從小在學校繪畫書法第一名的他,根據小時候就喜歡石頭和繪畫的才能,他突然發現藝術才是他的最愛,他毅然放棄那個被擠得人仰馬翻的熱門領域,選擇了一般人啃不動的石頭冷門去拼搏自己,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立足點。

廖天照就這樣選擇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懸崖路。他先是在台北租了房子,為了養家,他前店理髮,後院雕石,工具自己尋找,自己琢磨、自己製造。在當時沒有名氣、沒有媒體炒作的他,潛下心來用心學習,他跑圖書館查資料,飽覽中西美術書籍吸收內化,日積月累硬是用石頭和創意給自己搭建了一條起飛的航道。十多年間,在塵不染的他淡去了世俗的貪念,冷凍了年輕人所有的嗜好和玩心,把年輕的飛揚與熱血都沉潛於石頭里。正如某位西哲所說:“找到你該落腳的地方,就站在那裡,不要眷戀其它樂土”。從此,他像一個隱世的僧人一樣布衣疏食,常常忙到三更燈火五更雞,埋頭於石頭世界裡靜思禪意,寄情此身。

就這樣,他默默無聞攜風帶雨地用了十年之功夫,雕塑了第一個100個石壺作品。作為石壺創始人,有人三顧茅廬,願出每個石壺八千元的高價全部收購他的作品,在那個貧窮年代這是很大的一筆款子了,但廖大師卻不賣,原本並不是為了名利的他寧願餓著肚子,也不想把十年的成果當成商品。他有理想,更有發光的夢,他想讓藝術分享於社會。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奮鬥十多年後的1984年,這位農家出身的廖天照作品終於感召了貴人,介紹他到國立藝術館申請展覽,成全他那份分享社會的發光之夢。在此廖大師給我講了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小故事:在朋友幫他申請國立藝術館時,因那天他離預約時間很早就到了,為了證實自己,他又帶著惶惶的期待,拿著包包裡的幾個作品,到了隔壁“國立歷史藝術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闖了進去,結果被主辦人以不是博士級作品而被拒之門外。因為當時國立歷史藝術館展出的都是張大千、畢卡索一類博士級作品,必須有一定資格才可參展。然而,當廖大師的石雕作品在隔壁“國立藝術館”開幕的第二天,聯合報的記者前來採訪,第三天三家電視公司輪流轉播,15天還沒展完,隔壁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打來電話請他過去……

從此,廖天照的作品史無前例地受到各地文化藝術館紛紛邀請,並幫他辦理全台巡展。只可惜剛剛出名的他,連到外地看自己展品的旅費都沒有,只有餓著肚子在家看電視新聞。出名之後的廖天照,生命的理想變得異常單純,在接觸佛法之後,修行深厚的他更是見善行善,用了整整十五年之久的紅塵歲月,以滴水穿石之功在石頭上刻下了十萬餘字的全世界唯一的一部石頭經文,總共80多件石頭作品捐贈給佛光山。 15年的春夏秋冬,15年的意正心誠,他就像一塊磐石一樣,不管在烈陽下,還是露水間,十萬餘字清澈如水的一筆一劃,是何等的毅力與堅持啊,滔滔塵世能有幾個15年呢? !

一路走來的廖天照,除了其他作品,單就石壺作品就精心雕鑿了1200個。其中最小的作品只有1.8公分大小,泡茶只容兩滴眼淚的水量;而最大的石壺作品,卻可以同時提供100多人喝茶。石壺創始人的他還發明了鳥鳴系列石壺,在泡茶出水時,會發出如黃鶯出谷般悅耳的鳥叫聲,早期的作品連蔣經國先生都有收藏。現在廖天照的作品,在台灣已獨享免審資格,又因作品在海內外傑出成就, 1996年特授予“世界華人美術名家”榮譽稱號。他的作品除了在台灣巡展外,更被熱邀到美國、法國、澳洲及東南亞各國巡展。當毅力和資歷慢慢築成一道厚牆時,政府有關部門還特別為他打造一個“台灣工藝之家”的金屬匾牌,掛在門前,以資獎勵。

如今,這位跋涉了近四十年的苦行僧,一路走來,不知隱忍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苦,依然是一番光環一番跋涉地向深度回歸,他的藝術厚德使他贏得了世界。與言詞和雅的大師相處,你會聞到修行人發出的很舒服的磁場,而讓人願意接近他,在與他坦然的交流中,你會得到靈魂的飽足與豐富。

廖大師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是一個靈魂閃亮的人,亮在他的藝德,亮在他的信念。我之所以敬重他為他喝彩,就是對他從逆境中歷練出的信念毅力而喝彩,這些向上的信念,激勵了大家也激勵了我。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台灣人的台灣精神,他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才是“滴水穿石”,什麼才是“生命的投入”。在今天當我懷著很深的敬意叩訪他時,謙卑如石的他,依然像風化的石頭一樣,安之若素的淡定著,就像他所說的:“做人要不張揚,不說大話,順其自然,’石石在在’地做著自己。”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台灣之光 榮獲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亞洲慈善英雄榜、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的陳樹菊

台 灣 之 光 – 第六輯 山高人為峰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實。榮獲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亞洲慈善英雄榜、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的陳樹菊,和榮獲2012年《富比士》《福布斯》雜誌亞洲慈善榜的趙文正。這兩位慈善大家、台灣之光,都是目前台灣家喻戶曉的國民偶像。一位是菜販,一位是清潔工。

家住台東縣以賣菜為生的陳樹菊(人稱:阿桑),今年62歲,她一把蔥一把菜地20年來共捐出近2000萬元救助弱勢。家住台中68歲的清潔工趙文正,33年來靠清潔和拾荒,捐款逾400萬元,認養國內外貧童。這兩位最底層、最平凡、最無私、最善良的英雄人物,真正是做到了范仲淹先生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50年出生的阿桑,身高只有150公分,臉上濃縮著中國傳統女人的寬厚和善良。她早年喪母,自己便姐代母職,照顧起七個兄弟姐妹,並幫助父親賣菜貼補家用,這一賣就是48年。

促使她決意進行慈善捐助的是18歲那年,弟弟生了重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後來善心人士發起了捐款,不幸的是弟弟仍不敵病魔而離世。弟弟雖然走了,但阿桑卻念念不忘這一路救助他們的愛心人士,於是發願自己:有能力時一生永誌行善。

這是一顆謙卑而感恩的心,從此種下助人的善根。

有了這樣的信念,這位“阿信”式的菜販,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開始進貨,不管寒天烈日,還是腰酸背痛,單靠自己一雙單薄的雙手,一點一點地日積月累,賺的錢全部拿出來做了公益:為母校蓋了圖書館,援助了孤兒院,贊助了貧窮群體。而她對自己卻相當節儉,每天的生活費不到100元,常常一碗素面就是一餐,省吃儉用,生活清苦。數十年的捐獻,近2000萬的善款,連叱吒風雲的大老闆都自嘆不如。阿桑卻說:“工作是辛苦的,捐錢是嚴肅的,只有把錢捐出來的時候,才是非常開心的時候。”

獨身的阿桑從不張揚,為人低調謙卑。當她被選上亞洲慈善英雄要去美國領獎時,她以耽誤賣菜為由一度拒絕。但馬英九認為她是“台灣愛心軟實力的真正英雄”,有意動用政府的資費資助她赴美領獎。後經台東縣長花費1小時才勸說同意,給她辦理了人生第一本護照。出國前馬英九安排和她見面,她雙手交握,只坐沙發的一個邊角。當馬英九用台語問候“看到你的故事很感動,因為你的善行,讓世界看到台灣,你去美國領獎,為台灣爭光”時,她卻緊張地一直彎腰點頭,將“歹勢”、“謝謝”掛在嘴邊,並直言:“我是認為沒什麼,這樣子很多人(看我),我很不自在。”

一般人在得與失之間,往往為了“熊掌”而捨棄“魚”,而這位滌盡塵俗的菜販陳樹菊,卻把所有的“熊掌”和“魚”都給了需要的人。她說:“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同,每個人用錢的方法也不一樣,有人喜歡買一輛賓士(奔馳的台灣譯名)來開,覺得很拉風。但我會想,錢拿去玩了,就沒有了,很可惜,還不如捐出來。錢要給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用的。”一向不崇拜偶像的我,被阿桑的義舉深深感動著,我選了一塊特別濃香的漂流木,拿起鑿子照著報紙上她那憨厚的樣子,努力塑出她的靈魂,擺放在書桌上,當成自己的偶像和鏡子。每當我伏案疲憊沒有底氣的時候,只要看看桌上半夜3點起身的阿桑,我便立即鼓足了勇氣,做什麼事情就不覺得累了。

陳樹菊,一個賣菜也能成為影響世界的人。說明只有高尚的人品,沒有高尚的職業。

另一位行善英雄趙文正已經68歲了,他體弱瘦小,肩背微駝,頭皮裸露著,粗糙的臉上綻放出一種令人放心的憨直。家境不優,學歷只有國小畢業的他,平日里在大鎰鐵工廠做半日兼職清掃工,每月薪水12000元,卻只給太太4000元家用,其餘8000元都捐了出去。儘管自身有視力衰退和其他疾患,他仍在繼續著拾荒事業。幾乎所有的時間他都騎著單車沿街走巷撿拾易拉罐、飲料瓶和其他可回收物資,一天下來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他都捐給了慈善機構。他太太說:“老公為了省錢,規定夏天不吹風扇,天黑才開燈,平日里種菜自己吃。一條鋪床草蓆用了30多年還要洗洗再用,一件內衣穿了10年都不捨得丟掉,全天下沒有比他再省的人了。”

當趙文正被選上慈善英雄後,台中市長到趙家看望他時,他說:“我不圖什麼回報,我所幫助的那些可憐孩子得到適當的教育就好。”

35歲那年,他便​​開始看著報紙捐款,並要求自己做善事365天不打烊。即使是除夕夜,全家吃過圍爐,他還是照常出門做回收,不管颱風來臨還是寒流下雨,亦或是半夜床板老骨頭吱吱地響,他硬是撐起瘦弱的身軀堅持下來。有人對他說:“你太笨了,自己的日子都不好過,為什麼要把錢捐給別人呢?”但趙老先生認為,錢應該拿來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見到市長他還紅著眼眶說:多年前他在做回收時,有人譏笑他“像狗一樣翻檢垃圾桶”,他難過地眼淚都要掉下來。他忍辱負重,不就是為了貧困的孩子不要像他的童年過得那麼苦?有了這樣的支撐,趙老先生33年拾荒不綴,捐款逾400萬元。除了捐出60萬元給消防局購買警備車外,還認養了13名國內外貧童,一捐就是十年助養費,或永久認養一次20萬元等。他希望在難以預料的未來中,至少保障認養孩子10年的幸福。在這樣持續而熱心的捐助中,他自己一條褲子卻是補了又補,家中破舊的電風扇還是老婆40年前的嫁妝。

趙老先生家裡還有一個“寶貝箱”,裡面裝滿了30年來500多張捐款收據和認養孩子給他的信。信中被資助的孩子說:“由於趙叔叔的幫助才能上學讀書,生活才能維持下去,等我長大了會像趙叔叔一樣幫助別人。”當我含淚看完了這些故事,我想,這30多年沈沉的寶貝箱裡,日積月累的全是他的心血,這心血的背後,要積攢多少成山的廢品,要彎下多少次瘦弱的脊背,要留下多少成噸的汗水啊,那兩隻乾扁的腳板要走過多少街頭巷尾的溝溝坎坎,才能從酸臭的垃圾堆裡換回幾粒黃金麥粒啊!他的大愛,他的慈悲,正如他的大實話:“人生的幸福來自慈悲,有慈悲就有幸福。”

台灣有句口頭禪,是“施比受有福”。台灣熱衷慈善的人遍布各個階層,無論有錢人的大筆捐贈,還是零碎小人物點滴慈善,已儼然成為社會一種做人的基德,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多做一點好事,成為台灣每個人重新反省自己的重要功課。比如後來來台的老榮民們,很多人不惜捐出自己一生的積蓄,或救助孤兒院,或購買救災物資,或貼補學校開支,或贊助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更有人除了生前捐助,死後連自己的“大體”也都捐出來遺愛人間。這些遍存於世的大愛,正是支持社會度過災難和危機的良善力量。

在寶島台灣,浸潤在中國善良傳統文化長大的老一輩,他們大多不是有錢人,更不是豪紳和權貴。他們家裡沒有鑽石鑲玉,牆上也不會有金箔貼面,但他們在那樣嚴肅的年代,繼承了祖輩最優秀的良好傳統,永遠是骨清神正的精神巨人。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當金錢代替神明,物質代替精神,愛情親情都比不過鈔票的拜金年代,他們竟能為了他人而散盡千金,不但不受物質環境所影響,還堅持撐著情濃於血的老骨頭,積累著我們中華民​​族最優良的樂善好施的傳統,這是何等的慷慨與大義啊!

趙文正老先生說道:“關心他人使我很寬慰。”

陳樹菊說,她終於想通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是她的下一個任務。帶動社會不因善小而不為的風氣,讓更多人願意拿出50、100的小額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台灣成為一個人情味濃厚、樂善好施的社會,這將是她的人生新目標。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一生必訪的人 — 記台灣傳奇人物廖天照 – 第六輯 山高人為峰

一生必訪的人

——記台灣傳奇人物廖天照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post/318682561

 

一年360天,每個人享有的長度都一樣,但創造自我的潛能卻不同。

自從在報紙和媒體上看到台灣著名石雕藝術家廖天照的事蹟之後,就被他感動著,他是那種敢闖敢做有意義冒險的人,也是無師自通從零開始,能用一念之間跳出井底的人。雖然我自覺個性裡崇拜的偶像不多,也不期待與名人交往博取功名,卻動心起念想去拜訪他。因為每一位大師,都是一本精深的書,借鏡大師的寶貴經驗和價值連城的生命歷練,期待能在我的身上植下努力的根苗。

在一個不是假日的上午,我驅車穿過台北盆地駛向山坡,來到位於土城市廖大師的家。迎著滿院的翠綠,第一眼就看到廖大師急匆匆迎上來,握住我的手:“郭小姐好,不遠萬里光臨寒舍,您辛苦了。”

我不知說什麼好,只能微笑著點著頭,順便問候:“您好!”
“請進,我最近得了一罐好茶,請郭小姐品嚐品嚐!”

“請您不要客氣。”我這才有功夫好好打量一下這個偌大的庭院和庭院的主人。廖大師今天著一身休閒裝,一張曲線很好的素顏臉上,隱含著一種深邃,透過平凡的外表而變得醒目起來。庭院里處處都是拙樸的石雕作品,個個慈眉善目,或大或小,或牆上或樹上,禪味十足地凝聚著空間,恍如進入一個遠塵的詩意道場。

這些來自台灣各地的原胚石頭,多半是台灣西部的黑石、梨皮石、黃蠟石等天然石材,經過廖大師“因勢造形”的創意,在抽象與具象之間,以簡約的線條,給粗糙的原石注入了精魂,彷彿都有了絲絲的生命呼吸。

與大師近距離的對話才得知,廖大師是台中鄉下出生,小時候因環境不好,只有國中學歷的他,為了生活所迫學過理髮,當兵之後來到了台北。初到台北的他囊中羞澀,時常一天只吃一頓飯。他深覺自己要在這塊寶地打拼,沒有個三拳兩腳是不行的,個性好強的他從此發奮學習,要向命運挑戰。為考書記官,他曾死背六法全書,硬是把台灣所有法律全集175條憲法倒背如流。當司法特考即將結束,即將拿到書記官資格證書之際,他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興趣。從小在學校繪畫書法第一名的他,根據小時候就喜歡石頭和繪畫的才能,他突然發現藝術才是他的最愛,他毅然放棄那個被擠得人仰馬翻的熱門領域,選擇了一般人啃不動的石頭冷門去拼搏自己,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立足點。

廖天照就這樣選擇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懸崖路。他先是在台北租了房子,為了養家,他前店理髮,後院雕石,工具自己尋找,自己琢磨、自己製造。在當時沒有名氣、沒有媒體炒作的他,潛下心來用心學習,他跑圖書館查資料,飽覽中西美術書籍吸收內化,日積月累硬是用石頭和創意給自己搭建了一條起飛的航道。十多年間,在塵不染的他淡去了世俗的貪念,冷凍了年輕人所有的嗜好和玩心,把年輕的飛揚與熱血都沉潛於石頭里。正如某位西哲所說:“找到你該落腳的地方,就站在那裡,不要眷戀其它樂土”。從此,他像一個隱世的僧人一樣布衣疏食,常常忙到三更燈火五更雞,埋頭於石頭世界裡靜思禪意,寄情此身。

就這樣,他默默無聞攜風帶雨地用了十年之功夫,雕塑了第一個100個石壺作品。作為石壺創始人,有人三顧茅廬,願出每個石壺八千元的高價全部收購他的作品,在那個貧窮年代這是很大的一筆款子了,但廖大師卻不賣,原本並不是為了名利的他寧願餓著肚子,也不想把十年的成果當成商品。他有理想,更有發光的夢,他想讓藝術分享於社會。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奮鬥十多年後的1984年,這位農家出身的廖天照作品終於感召了貴人,介紹他到國立藝術館申請展覽,成全他那份分享社會的發光之夢。在此廖大師給我講了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小故事:在朋友幫他申請國立藝術館時,因那天他離預約時間很早就到了,為了證實自己,他又帶著惶惶的期待,拿著包包裡的幾個作品,到了隔壁“國立歷史藝術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闖了進去,結果被主辦人以不是博士級作品而被拒之門外。因為當時國立歷史藝術館展出的都是張大千、畢卡索一類博士級作品,必須有一定資格才可參展。然而,當廖大師的石雕作品在隔壁“國立藝術館”開幕的第二天,聯合報的記者前來採訪,第三天三家電視公司輪流轉播,15天還沒展完,隔壁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打來電話請他過去……

從此,廖天照的作品史無前例地受到各地文化藝術館紛紛邀請,並幫他辦理全台巡展。只可惜剛剛出名的他,連到外地看自己展品的旅費都沒有,只有餓著肚子在家看電視新聞。出名之後的廖天照,生命的理想變得異常單純,在接觸佛法之後,修行深厚的他更是見善行善,用了整整十五年之久的紅塵歲月,以滴水穿石之功在石頭上刻下了十萬餘字的全世界唯一的一部石頭經文,總共80多件石頭作品捐贈給佛光山。 15年的春夏秋冬,15年的意正心誠,他就像一塊磐石一樣,不管在烈陽下,還是露水間,十萬餘字清澈如水的一筆一劃,是何等的毅力與堅持啊,滔滔塵世能有幾個15年呢? !

一路走來的廖天照,除了其他作品,單就石壺作品就精心雕鑿了1200個。其中最小的作品只有1.8公分大小,泡茶只容兩滴眼淚的水量;而最大的石壺作品,卻可以同時提供100多人喝茶。石壺創始人的他還發明了鳥鳴系列石壺,在泡茶出水時,會發出如黃鶯出谷般悅耳的鳥叫聲,早期的作品連蔣經國先生都有收藏。現在廖天照的作品,在台灣已獨享免審資格,又因作品在海內外傑出成就, 1996年特授予“世界華人美術名家”榮譽稱號。他的作品除了在台灣巡展外,更被熱邀到美國、法國、澳洲及東南亞各國巡展。當毅力和資歷慢慢築成一道厚牆時,政府有關部門還特別為他打造一個“台灣工藝之家”的金屬匾牌,掛在門前,以資獎勵。

如今,這位跋涉了近四十年的苦行僧,一路走來,不知隱忍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苦,依然是一番光環一番跋涉地向深度回歸,他的藝術厚德使他贏得了世界。與言詞和雅的大師相處,你會聞到修行人發出的很舒服的磁場,而讓人願意接近他,在與他坦然的交流中,你會得到靈魂的飽足與豐富。

廖大師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是一個靈魂閃亮的人,亮在他的藝德,亮在他的信念。我之所以敬重他為他喝彩,就是對他從逆境中歷練出的信念毅力而喝彩,這些向上的信念,激勵了大家也激勵了我。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台灣人的台灣精神,他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才是“滴水穿石”,什麼才是“生命的投入”。在今天當我懷著很深的敬意叩訪他時,謙卑如石的他,依然像風化的石頭一樣,安之若素的淡定著,就像他所說的:“做人要不張揚,不說大話,順其自然,’石石在在’地做著自己。”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